最近风声偏紧,避免失联,烦请大家同步关注一下我的小号“飞箭财经”
作者:余飞
45年前的今天,深圳被批复为国家经济特区,这一天也被深圳官方定为深圳的生日。
45年沧海横流,南山的荔枝熟了45次摘了45次,莲花山的木棉开了45次败了45次。
在45次的熟与摘、开与败之间,这个南海边的小渔村已经蜕变成如今的世界级大都市、中国工业第一城、汽车第一城、进出口第一城。
那么,如今的深圳,到底有多强悍?
01
如今的深圳,到底有多强悍
前两天,深圳统计局发布了一份《 从统计数据看深圳发展奇迹 》报告,为我们呈现了深圳过去四十年的经济狂奔速度。
45年来,深圳地区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2.70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36801.8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18.8%,经济总量居全国内地城市第三位。
45年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835元提升到2024年的205714元(按照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89万美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5%。
45年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0.84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54064.4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26.4%,全口径工业增加值2024年为12409.13亿元,两项指标总量均居内地城市首位。
45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由1980年的1.38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突破万亿元,年均增长22.4%。
45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80年的1.96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10637.7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20.1%。
45年来,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8亿美元提升到2024年的6330.96亿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23.9%,总量居内地城市第一位。其中,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1亿美元提升到2024年的3952.50亿美元,年均增长24.0%,连续32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45年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1915元提升到2024年的81123元,年均增长10.1%。
本号之前多次梳理过这些数据,不过本号是按照1979年立市时起算。
第一,经济、人口狂奔。
深圳从立市到如今,人口和经济的变化有多惊人。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1979年深圳的常住人口是31.41万人,2024年年末常住人口1798.95万人,45年增加了1767.5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9.3万人,人口规模翻了57.3倍。
七普数据显示,全国1874个县域常住人口合计7.48亿,平均每个县域39.92万人,这意味着深圳过去四十五年,平均每年增加一个县的人口。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深圳市统计局
去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增量位居全国第二。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1979年深圳的GDP为19638万元,也即1.96亿元。1983年突破10亿,1989年突破百亿,1996年突破千亿,2010年突破万亿,2016年突破2万亿,2021年突破3万亿,达到30664.85亿元,2024年高达36801.87亿元,四十多年翻了18776倍。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深圳市统计局
第二,深圳的工业实力,在全国已经无出其右。
作为中国工业第一城,去年深圳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冲破了5万亿,高达5.4万亿,与工业第二城苏州、第三城上海之间,形成了断崖式的领先地位。
制图 :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同样冲破了5万亿,高达5.4万亿,相比于苏州、上海,同样有断崖式的领先优势。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深圳统计局披露,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这一增速,位居GDP十强城市首位。
大象狂奔四个字,是深圳工业最好的注脚。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其中上海为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
从行业门类看,规模以上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2%、9.9%、9.1%。
主要行业大类中,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电子元件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5.8%、31.8%、21.3%。
第三,坐拥10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公布,深圳10家企业入选,分别是中国平安、华为、比亚迪、腾讯、招商银行、万科、顺丰、深控投、立讯精密、中国电子。
有人从利润角度分析了一下,发现深圳以一己之力,干翻了整个长三角。也即深圳10家世界五百强的利润总额超越了长三角三省一市27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利润的总和。
第四,登顶中国汽车第一城。
2024年,深圳汽车产量逼近300万辆,达到293.53万辆,继续蝉联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并且超越广州、重庆,登上了汽车第一城霸主的坐席。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公开报道
当然,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今年之前的汽车产量统计口径是按照生产企业的法人所在地,而今年则统一变更为生产企业实际所在地。
典型案例就是比亚迪。
比亚迪总部所在地是深圳坪山,其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公司,但很多企业的法人在深圳,所以以往实际在外地生产的汽车都计入在深圳名下。
这就造成了深圳汽车产量这几年的疯狂增长。
今年统计口径改变,2025年开始,国家统计局调整汽车产量统计方式,由此前的“企业法人所在地”改为“生产地统计”。
在这种变更之下,广东今年上半年的汽车产量大幅下滑。
去年上半年广东省汽车产量229.17万辆,今年上半年只有131.34万辆,是减少量最多的省。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统计局
这一变化必然会让深圳今年的汽车产量大幅下滑。
第五,出口,连续32年全国第一。
去年,深圳的出口,成为中国各城市的一个标杆。
深圳的出口已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深圳出口规模2.81万亿,承担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出口,包揽了广东省一半的出口。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海关
更强悍的是,如此规模,增速依旧高达14.6%。如同其工业一样,也是在大象狂奔。
此外,去年前四个月,深圳的进出口规模超越上海,成为中国出口和进出口双料冠军。
去年前11个月,深圳进出口规模历史上首次突破4万亿元。
来源:深圳发布
强悍的出口背后,是深圳产业高含金量的结果。
第五,科创实力,位居金字塔顶端。
过去四十多年时间里,深圳本土孵化出了一批世界级互联网科技企业。
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立讯精密、华大基因、影石创新等。
深圳的科创实力在出口数据中,也能一览无遗。
根据深圳海关披露的数据,28122.16亿出口中,机电产品出口19957.52亿,占比70.97%。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604.67亿元,占总出口规模41.27%。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深圳海关
机电产品承载了深圳出口规模的70.4%,其中基本都是科技产品,如电脑、手机、家用电器、集成电路以及这些电子产品的中间品,还有电动汽车、锂电池等。
电子产业是深圳的产业支柱。
深圳仅一个,就足以吊打全国所有城市。
全国拥有万亿产业(说的是单个产业,不是产业集群)的城市,只有深圳、苏州和东莞,且都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22年,深圳是2.56万亿,苏州是1.2万亿,东莞是1.1万亿。
目前,深圳尚未公布2023年和2024年各产业总产值数据,仍沿用2022年的数据。
2023年,深圳市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25878.4亿元,位居第一,也位居全国第一。仅这一个产业的总产值,就超过了广州市全部工业总产值(25529.5亿元)。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深圳市统计局
深圳的科技产业、制造业之所以这么强悍,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对工业、制造业的执着,是深圳出口能够31年领跑全国的底气。
而能够在过去几年出口环境受困的背景下,深圳增速依旧能够保持两位数,则主要是其科创实力。
如今的深圳已经是国内和国际一线城市,无论是科创实力还是金融实力,在世界舞台上都排得上名号。
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内只有北京、上海可与之比肩。在世界排名中,深圳位居第13位。
02
教育洼地变高地
过去十年,深圳在补齐教育短板路上,亮出了深圳速度。疯狂砸钱的背景下,深圳的各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来看一组数据:
2024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2987所,比2023年增加47所,增长1.6%。其中:公办学校(园)1746所,比2023年增加74所,增长4.43%;民办学校(园)1241所,比2023年减少27所,下降2.13%。
将时间线拉长来看,2014年深圳各类学校总量2094所,十年时间,学校增量接近1000所,相当于每年增加100所学校。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深圳市教育局
深圳已经补齐了短板。
2021年深圳市发布了 《关于加快学位建设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
到2025年,深圳全市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74万个,新增幼儿园学位14.5万个,加上此前规划新建公办高中阶段学位9.7万个,到2025年,深圳共将新建基础教育学位近百万个。
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的基础教育学位增加了13.1万个,2022年增加了20.6万个,2023年增加了20多万个。
2024年增加了18万个,五年累计新增82.5万个,超过“十二五”“十三五”学位建设总和。
来源:深圳市教育局
以此计算,2021至2024四年时间里,深圳基础教育学位增加了71.7万个。
以此来看,2025年只要按照过去三年的平均速度发展,就能圆满完成目标。
深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位紧张问题,一直困扰着深漂一族,以至于很多人为了子女学业问题,不得不两地分居。
这个问题,在这几年得到了有效解决,并将在未来几年里,全部解决。
因为按照目前的建设速度, 加上原有的 基础教育学位, 未来五年深圳的基础教育学位紧张问题,基本能够得到解决。此外,人口大趋势下,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源,也会有所收窄。
深圳市发布的 《深圳市基础教育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年)》所规划:
到2025年,建成一批高品质、集约共享的基础教育学校,可提供270万座基础教育学位;到2035年,规划预控基础教育学位364万座,建成学位不少于300万座。
270万座学位这一规模,完全能够实现幼儿园与基础教育学位的全覆盖。
深圳市教育局数据显示,各级各类在校学生总数278.68万人,比2023年增加3.88万人。
这里包含了高等教育学生、高中生、初中生、特殊教育学生、小学生、专门学校学生、幼儿园在园生。
将高等教育学生、特殊教育学生、专门学校学生排除在外。
根据深圳教育局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中小学、中职(含技校)、幼儿园在校(园)人数合计258.39万人。
未来不仅全覆盖,而且会大幅增加公办占比,压缩民办占比。这也是深圳这几年的重要任务。
2022年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市财政局、深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发布了《深圳市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提出:
到2025年深圳市一共成立80个公办教育集团。
集团化办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推动民转公。
根据深圳市教育局披露的2021年数据显示,深圳共有2766所学校(园),其中民办1309所(园),民办占比47.3%。这一占比2020年为49.3%。
而2023年年末,全市有2940所学校(园),民办1268所,民办占比已经降至43.13%。
这里是所有学校的公办与民办占比。
按照《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内容,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5年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67.3万座。 届时,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将下降至15%左右。
综合来看,未来深圳的学生,不仅拥有充足的学位供应,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公立。
在高等教育上,深圳实现了弯道超车,从洼地变成了高地。
过去十年深圳教育的疯狂追赶,疯狂建学校。
上面已经说到,义务教育的学位紧张问题,高等教育也在过去十年实现了大翻身。
去年深圳市公开了几组数据:
十年新建高校8所,高校数量达到17所,8所高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
近三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54.4万个,超“十二五”“十三五”总和;
全市各类人才超679万人、高层次人才2.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 20万人,越来越多人才汇聚深圳这座“让人圆梦的城市”;
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49亿元、占GDP比重达5.8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十年新增8所高校,放眼全球,可能又是一个孤例。
当然,这一数量相比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武汉、西安、成都、长沙等老牌城市,仍不值一提。
但深圳的高等教育质量,已经不逊色广州。
深圳的学校,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在深圳这座全国经济第三城地位加持下,深圳的很多高校录取分数线都超高。
比如去年才批复的深圳理工大学,当年录取分数线最低都要624分,直接比肩中山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更是超过了其本部的录取分数线。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都是985高校的标准。
而深圳技术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也在一本线之上。
而今年深圳的高校录取分数线,更能说明这座城市的高等教育的完美逆袭。
今年南方科技大学的投档线高达652分,位居广东省第一。
位列第二的是深圳理工大学,629分。
也就是说,广东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两所大学均位于深圳,广州的中山大学位居第三。
更关键的是,南方科技大学也超越了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这些老牌的985高校。
这里还不包含异地校区。
如果算上这个,那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今年的投档线是666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投档线是646分,均高于中山大学。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深圳两所刚刚升为大学的职业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录取分数线居然超过了广州的三所“双一流大学”。
03
深圳,凭什么
作为国家经济特区,中央设立深圳的目的是作为试验田,去试验一下体制、制度和措施是否可行,一旦成功,就会推广到内地。
当时除了深圳外,还有厦门、汕头、珠海一起被列为经济特区,后来海南脱离广东独自成省,也被冠以了经济特区头衔。
在最早一批批复的经济特区中,深圳无疑是最成功的。
原因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外在的原因更为重要,深圳毗邻香港这个世界级金融中心。
内在原因,在今年6月份国务院批复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给出了明确答案。
这是继2020年发布的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之后,又一个大礼包。
文件共15条内容。
文件全文,包括标题,“改革”出现次数最多,出现了30次。其次是“探索”,出现了21次,其次是“创新”,出现了15次。
改革、探索、创新,正是深圳成立至今三个最主要的关键词,或者说三个主要标签,更是深圳成为最成功的经济特区的内在原因。
制图:城市财经;资料来源:国务院官网
过去的四十多年里,深圳作为国家试验田的特质,从未变过,一直引领着中国的改革与开放,并在过程中,将自身打造成了中国的科创之都、工业第一城、经济第三城。
过去四十多年里,深圳筚路蓝缕,从一穷二白的境地中,闯出了一片天。
在设立之初,官方就明确表态,“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深圳开启了狂奔的四十多年,也开启了敢想敢干的四十多年。
深圳最初是依靠出口代工,依靠“三来一补”的加工出口特区,开启了城市化序幕,并积累了原始资本。深圳当年作为经济特区,其实没有获得多少中央财政的加持,中央主要是给予了政策,让深圳放开手脚闯。
在积累了原始资本和原始技术之后,深圳迈向了“深圳仿造”阶段,也就是山寨阶段,当时华强北的山寨电子产品遍地都是。但仅靠模仿别人,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
于是在2005年深圳提出了“四个难以为继”,也即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资源能源难以为继、人口承载力难以为继和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所以,从这一年开始到2019年,深圳逐渐升级产业模式,摆脱以往的复制模式,走向自主模式,迈向了“深圳制造”。这段时间内,深圳土生土长的企业华为、腾讯、中兴、大疆、比亚迪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也正是在“深圳仿造”到“深圳制造”这段期间内,深圳加入了一线城市阵营,与老牌的北上广,组成了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阵容,并在这段期间内,GDP先后超越了香港、广州,位居内地第三。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2019年深圳被冠以“双范”城市,经济动力再次转型,由“深圳制造”升格为“深圳智造”,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其实早在“深圳制造”过程中,深圳已经积累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在2019年之前深圳就被视作中国的科创之都。我们都知道,过去几年深圳的PCT国际专利数量始终位居全国第一。中国现在很多的科技创新产品,都是从深圳走向全国的。
04
危机意识,渗透在深圳的骨子里
科技创新,是深圳过去四十多年不断突破自我的法门,已经刻入了这座城市的基因。
对工业、科创的执着,是深圳出口能够32年领跑全国的底气。
最关键的是,面对新时代、新产业、新需求,深圳一直在自我调整当中。
如此强悍的深圳,并没有因此志得意满,仍充满着危机意识。
今年年初,deepseek的横空出世,宇树科技的走热,让杭州迎来了泼天流量,同时也让深圳陷入了与之对比当中。
有人反问,为何这些企业没有诞生在深圳?还有人说,“大疆之后深圳再无创新”。
面对网上这些尖锐的质问和怀疑,深圳方面并没有发声,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动作,并发布了一批成就。
动作方面:
第一,来深求职大学毕业生的免费住宿天数从7天延长到15天。
第二,成立“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
第三,将设立100亿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发布人形机器人专项政策 ;将出台实施新一轮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政策文件;将多渠道筹集45亿元资金,为初创企业使用算力提供最高60%资助。
第四,3月3日,连续发布四份文件。
《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行动计划(2025—2027年)》。
这四份文件,清晰描绘了深圳在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上的目标与野心,可以说是凝聚了深圳 对年初以来的各种吵闹声所有想回应的话语。
制图:城市财经;资料来源:深圳市政府官网
根据公开数据,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数量全国第一;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全国居首。
这些数据回应了到底谁才是人工智能第一城。
同时,最近一段时间对战火热的影视创新和大疆,也瓦解了“大疆之后再无创新”的论断。
深圳的危机意识,是渗透在骨子里的。
早在2022年深圳就发布了《深圳市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其中明确提到未来重点布局的产业: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终端、网络与通信、超高清视频显示、工业母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智能机器人、现代时尚、安全节能环保、高端医疗器械、大健康、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海洋产业等。
从这个布局来看,作为”双范“城市的深圳,成为世界制造业领跑者只是目标之一。
更宏大的目标,是主动承担起作为国家经济特区、国家“双范”城市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科创的矛,凭借自身的科研实力,去攻破诸多技术瓶颈,助力中国打破美国的技术封锁。
当然,地方狭小的深圳,布局这么多产业,哪来的空间?
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深圳采取了两种方式:
第一,打造飞地。
深汕合作区,最开始是深圳的一块飞地。深圳与汕尾通力合作,深圳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缓解其空间瓶颈。而汕尾则是想着彻底抱上深圳这条大腿。
但2018年深圳就全面接管了深汕合作区,表面上仍是合作区,实际上已经是深圳的地盘,其GDP、财政收入、人口早在2017年三季度就纳入了深圳版图,成为了深圳第11区。
加入深圳的深汕合作区,经济进入了狂奔模式,随着比亚迪在深汕特别合作区项目大规模开建,GDP翻倍式增长。
深圳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GDP年均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
2023年,深汕特别合作区GDP增速高达30%。
来源:深圳统计局
2024年深汕合作区GDP突破200亿元,GDP增速高达74.2%。
如今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已经成为深圳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的底气。
第二,工业上楼。
“工业上楼”这个词最近几年很流行,起源于深圳。
2022年,深圳打响先进制造业“空间保卫战”,提出将连续5年,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高质量、低成本、定制化的厂房空间,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型制造业园区。
2024年,深圳发布了全国首部工业上楼地方标准。
来源:深圳市政府官网
这份《通则》就是以深圳2022年推出的“20+8”产业空间需求为主线,精心设计的:
梳理“20+8”产业空间需求特点,归纳为5类产业空间类型,并规定重点设计内容,按可“上楼”、有条件“上楼”、宜低楼层、不可“上楼” 四种类型,明确“20+8”产业集群“上楼”适应性,提供匹配的产业空间类型;解决什么能上楼、怎样上楼、如何上好楼三大核心问题,梳理“20+8”产业什么具体环节和工艺能上楼,产业怎样上楼,如何建设高品质产业空间,如何满足新型产业人群的需求,如何解决工业上楼消防难题等问题;紧扣“20+8”重点产业集群,提供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产业空间。
这些行为背后,体现的是深圳不忘初衷,也即工业立市、产业兴市。
去年5月份,深圳官方发布了一篇文章《工业和服务业如何互促共进?深圳这样做》,在这篇文章中,深圳强调:
把工业作为支柱和脊梁,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底盘稳动能足……服务业与制造业同处一条“微笑曲线”产业价值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
深圳用行动告诉所有城市:
一座城市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坐享其成,只有敢于拥抱、主动求变、不断进取,但求本心,无问西东,才能让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恰如2003年当时的深圳市市长于幼军回应现象级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了》时所说:
“谁也抛弃不了深圳”。
这座城市的真正生命力,恰在于永不停歇的自我革新。
原创不易,辛苦动一动你的小指头,在文章右小角点个在看、点个赞。欢迎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
转载、广告投放、加读者群,加微信:593594349(备注来意,否则不通过)
益通网配资-益通网配资官网-在线股票炒股配资门户-在线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